2020.07.28
第二場《TAIWAN is Helping: 全方位 AI x 防疫線上論壇》重點報導

全幅健康照護中心傅立成主任開場片段:https://youtu.be/8o0KiMqkNAM
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蔡長海董事長致詞片段:https://youtu.be/b1FfRs28jqE

陳建仁前副總統:科技創新與彼此關懷是戰勝傳染病的妙方
演講片段:https://youtu.be/Qd8KtcF7FRg

「傳染病對人類文明的衝擊非常大,與疾病的戰爭在人類歷史中不斷重演,而人類也在一次次的經驗中學習克服。」前副總統暨中研院院士陳建仁引言說道。例如,歐洲的依姆村面對黑死病,採取隔離封村手段,避免疫情擴散到其它村莊,這是人類第一次有大規模隔離的概念。隨著文明和科技的進步,大家對細菌和病毒也越來越熟悉,防疫概念也越來越完善。然而,現今醫療資源仍有限,無法在短時間內照護大量住院病人,而目前防疫的主要方法有 2 種,其一是將接觸率降低,避免大流行。透過疫苗接種,降低易感受數目。在全球尚未有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之下,台灣政府和產學醫各界透過透過社交距離 APP、健康回報 APP、胸部 X 光自動檢測系統、病毒株分析、藥物開發等 AI 領域的幫助,加上好的隔離、社交及邊界管制政策,以及台灣人民主動配合,以及善心關懷,使得國內疫情控制得宜。最後更總結道:「科技創新與彼此關懷是戰勝傳染病的妙方」。

洪明奇校長:透過高通量藥物篩選建構抗冠標靶藥物
演講片段:https://youtu.be/gklT8LnSYjI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暨中研院院士洪明奇校長提到,他過去專注於癌症標靶研究,因為新冠肺炎,而開始投入抗病毒藥物的研發。他們先了解新冠病毒(SARS-CoV-2)的外貌,再來分析其基因體序列,為人類基因體的十萬分之一。再來,洪校長的團隊在今年二月初以老藥新用為切入點,透過高通量藥物篩選平台和標靶藥物開發建構藥物篩選系統從 FDA 核准的藥物(2015 種)、已知的抗病毒化合物(1250 種)、天然化合物(1068 種)、台灣中草藥(80 種)等數據庫中,找尋可能抑制新冠病毒的藥物。他們也發現貓傳染性腹膜炎藥物(已知抗病毒化合物)GC376 也有很好的抗病毒效果,因為該藥能直接與 SARS-CoV-2 的活性位(Cys145)共價結合(Covalently),不會分開。另外,在天然化合物(1068 種)、台灣中草藥(80 種)也各發現一個化合物。然而,台灣沒有足夠的病人,需要與國際合作,以測試這四種化合物在人體試驗中,抗病毒的效果。

黃高彬中區指揮官:病例的發現及感染的封鎖,就是新冠病毒防疫的黃金準則
演講片段:https://youtu.be/HRZuquDSs-g

「病例的發現,感染的封鎖,就是新冠病毒防疫的黃金準則」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中區黃指揮官說道。利用與時俱進、隨疫情優化的滾動式抗疫:從出入境檢疫,一直到病患入院後,醫院內的動線管制和臨床工作人員的隔離照護,如建立防疫門診,並與一般門診分流,並且限制只有一個出入通道,並提早設置負壓隔離病房,嚴格管控,都是今年醫院防疫的重點。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在 SARS 時期並沒有啟用,但現在搭配電子轉診平台、入境檢疫、告警簡訊、電子圍籬系統等,讓政府與民政單位能夠即時確認疑似病例及接觸史,利用健保大數據將旅遊史、職業史建立在健保卡中,來強化隔離措施。隨著政策演進,生活上的支持關懷系統、防疫門診都加強了隔離可行性,落實追蹤和居家管理。在政策與技術的加成下,讓大家對疫病有正確認知,才創造出了 2020 台灣的防疫能量。

徐睿鈞副總經理:利用科技實現更多醫療服務價值

「由於 COVID-19 的全球化疫情,可以看到服務提供者、法規、消費者在遠程醫療市場都有更高的成長以及期待,特別是未來個人利用科技,如何實現更多醫療服務價值。」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軟體研發本部副總經理徐睿鈞說道。在疫情中可以看到 Facebook 利用社群來加強串連醫材與使用者,志願者、捐款與醫療單位,蘋果手機(Apple)則是利用個人設備來追蹤訊息確認疫病的擴散。從科技的角度,進行醫療資源整合與資訊分配其實相當有效。仁寶公司與學界、政府合作在 2020 上半年大約創造三十億的產值,利用雲系統做載具串連服務以及需求,進行遠程醫療照護,再提供商務產品跟網路課程,就能夠協助居家照護員與醫師們更快速接近病患,並能夠實時確認個案狀況以及錄影存檔等服務。利用活絡的資料庫,甚至可以創造線上問診或醫療資訊窗口,以及進行 database 分析與研究讓照護產品更加立體化更豐富,也能服務更多新需求。

闕志克所長:HoMe App 幫助智慧居家管理
演講片段:https://youtu.be/NhoerwDkv1k

面對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民眾,先前都需要麻煩村里長、村里幹事、警察單位去監控且關懷。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所長闕志克分享智慧居家管理,能減少這些人員和時間的消耗,也能減少隔離者或檢疫者手機定位不清的問題。自動技術在防疫的措施中,居家隔離的管理,現在我們可以利用 GPS、Wi-Fi 等方式來追蹤個人足跡,手機上也有攝影系統與生物辨識功能,在這次疫情展開後就能夠立刻開發新服務,利用手機應用程式進行互動跟定位,把居家隔離探視自動化。App 會在一定時間間隔傳送報告給社區官員或是警察單位。定位系統可以紀錄手機周圍的網路環境,提醒用戶打開程式,與用戶互動或確認訊息。在三週內,工研院就研發出 HoMe App,應用了匿名 Wi-Fi,減低定位追蹤侵犯隱私權的問題,以及解決 Virtual Mobility Infrastructure 虛擬雲端應用程式系統在不同手機間相容性與可運作性的問題。

謝達斌次長:科技防疫更完善,醫療成果更優化

科技部謝達斌次長表示,台灣從 17 年前的 SARS 疫情後就已經開始進行防疫科技的全面固實,在今年也跟上美國的緊急使用授權(EUA)快速通關,在法規上鬆綁,讓更多醫藥產品與研究成果順利應用。另外,台灣政府也啟動疫情指揮中心,盤點科技防疫相關研究計畫與資源,由中研院建立開放式科學平台。規劃、分工進行產官學研的會議來討論防疫行動的方案,並開始指揮與執行!在 12 月武漢出現第一位確診患者後,台灣能在三個月內準備好面對全球大疫情,迅速確實的科技防疫,其實是長年發展所凝集的成效。在這段期間,中興大學研發以病毒核殼蛋白為目的的新藥物開發、國衛院研究娃兒藤生物鹼藥物、中研院的仿生奈米疫苗、長庚進行病毒株定序等研究,以及網路研討會、實名制口罩與防疫相關手機應用程式,與 AI 檢疫應用,都讓醫療領域的成果更優化。透過「檢疫、治療、預防、公衛流病、社會影響、場域驗證、國際科技防疫合作」等七大核心,結合台灣的 AI、ICT、IOT 優勢,讓台灣科技防疫能與世界接軌。

孫民博士:AI 是 COVID-19 與未來醫療的潛力加速器
演講片段:https://youtu.be/9YCi_Kv2u9o

沛星互動科技首席人工智慧科學家孫民博士分享,AI 作為輔助工具,現在已經可以在疾病的預測、檢測、診斷、治療與後續追蹤上全方位配合,加速對抗疾病與找出解決方針。電子病例能夠協助減少病患回院率,並且協助許多藥物的篩選與老藥新用預測。例如在 COVID-19 中能協助防疫地圖的建立,追蹤可能病患,並優先推薦需要醫療資源分配的區域,在出入境防疫系統協助偵測以及加速疫情診斷。AI 在足夠的模型以及資料的供給之下能夠在處理程序上加速,例如推估胸腔 X 光片,病毒株分佈與演進,蛋白結構運算來預測藥物療效,都是能夠在短時間對應疾病的高效率輔助,將這些動力用以推進政策與實施就能夠在瞬息萬變的疫情中取得先機。整體來看,從政府部門決策到個人的健康管理,加速安全網佈署,AI 是 COVID-19 與未來醫療的潛力加速器。

林宗慶董事長:未來數位檢測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演講片段:https://youtu.be/lti6cbNaHKE

普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宗慶提到,平時預防治療只是口號,疫情來時才知道預防的可貴。透過檢測能找出確診者及其接觸者,並且加以管制隔離和檢疫,避免病毒傳播出去。其中,PCR、ELISA、快篩、Real time-RT-PCR 為常見的檢測方法。他接著分享 B 型肝炎、C 型肝炎、D 型肝炎、愛滋病、SARS-CoV、SARS-CoV-2 等致病病毒特性及檢測方法。在防疫上,這些檢測方法和試劑具有掃描、預測、監控、診斷、治療選擇、預後管控的功能。
未來數位檢測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未來朝向數位檢測發展,可能能解決下列問題:
• 新冠肺炎會不會變成慢性帶原?
• 有多少人及比例感染後產生抗體?
• 產生抗體可以維持多久?
• 疫苗及藥物的篩選及監控?
• 預後的監控?
• 提供做為醫療 AI 應用?
• 臨床研究的有效工具?

陳彥任營運長:自動化核酸檢測儀器置機場守護邊界,期望 4 小時入境
演講片段:https://youtu.be/6Dry7Cl_xe8

大江生醫股份有限公司營運長陳彥任提到,目前台灣共有 34 間新冠病毒檢測機構(包含疾管署實驗室與各醫院檢驗室),每日最多可檢驗約 3400 件檢體。疫情爆發初期的主要問題是大家會懷疑檢測機器不夠準,會不知道誰是確診者,或者是檢測速度太慢。目前檢測方法以 RT-PCR 為主,相較於快篩,速度慢但是為全球檢疫單位通用,且較精準。因此,他們想透過自動化檢測儀器來解決人力操作準確度及成本效益的問題,例如,採用自動化試劑分注系統仿真人實驗動作進行核酸萃取,並且降低交叉感染可能性,然後再選擇最精準的 RT-PCR,使檢測報告更準確。每一台自動化檢測儀器每日最多可檢驗約 2016 件檢體,相當於 10 個檢測實驗室、40 個醫檢師,24 小時(三班制)的檢驗數量。因為台灣近二個月沒有境內感染,只有境外移入。這台自動化檢測儀器可放置機場,協助邊界防疫,從第一步防堵病毒境外移入,並且搭配 APP 全面打造健康檢測。過去採樣、檢測到確診要三天,所以主要目標在境外等 4 小時就知道檢測結果。

Panel Discussion:後疫情展望 AI 在生技醫療與照護的運用
演講片段:https://youtu.be/Ju1qxn5cogQ

在 Panel Discussion 中,邀請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李鍾熙理事長擔任主持人,以及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吳秀梅署長、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涂醒哲董事長、長佳智能股份有限公司王帝皓研發長、林宗慶董事長、陳彥任營運長擔任與談人,共同探討「後疫情展望 AI 在生技醫療與照護的運用」。

吳秀梅署長提到,AI 在疫情期間協助醫藥研究、口罩防護衣等產業緊急升級。林宗慶董事長作為防疫檢測試劑開發的產業代表,與陳彥任營運長一起向與會來賓們介紹了台灣在冠狀病毒檢測的研究產能,除了試劑套組,更有全自動化儀器的運行。

李鍾熙理事長向食藥署表達了對生物檢測製劑能夠快速出口販售的盼望,涂醒哲董事長對此也表達樂見其成,但面對疫情依然需要台灣政府的嚴格把關,特別是生物檢測試劑更要確保品質安全無虞。

 

另外,王帝皓研發長表示,AI 於醫療臨床的應用,最後還是會取決於數據的多寡以及人為來調整敏感度與準確性,來讓 AI 達到最終效果。不管是在治療或是診斷,都要依據最終臨床需求,來進一步做校正,才能夠讓 AI 發揮真正的加速器效果!

全文轉載自:基因線上